【阅读美文·分享心情·感悟人生· http://xwzx.bgbbm.com】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古代诗词 > 正文

雪飘伊洛是何年嵩阳书院的几度盛衰

来源: 免费小说网 时间:2019-05-04 19:15:49

01

北宋元祐年间,有一天,学者杨时和游酢去拜见他们的老师,刚巧他们的老师在午睡,两个人就恭恭敬敬地站在大雪纷飞的庭院中,等了整整两个时辰。等到老师醒来之后,他俩的身上已经覆上了厚厚的一层雪,俨然成了两个大大的雪人。

这个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,杨时和游酢所拜见的老师,正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——二程之中的弟弟程颐,而这个典故,则被后世称为“程门立雪”。

不过,这个常见的故事版本,其实有不少以讹传讹的成分。根据二程的门人侯中良在《侯子雅言》中的记载,当时,杨时和游酢的老师程颐,并不是在睡午觉,而是在静坐养神。此外,根据文中“即出门,门外之雪深一尺”的记载,两个人站立的地方应该是室内,而不是在庭院中。

虽然这段故事的不同版本有些差异,但作为尊师重教的案例,它确实影响深远。而“程门立雪”故事的发生地,正是位于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。作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,它历经几度盛衰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和嵩阳书院有关的那些人和事。

02

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年间,很初的名字叫嵩阳寺,是佛教的寺院;到了隋朝的大业年间,更名为嵩阳观,成为了道教的活动场所。

五代十国的时候,连年战乱,社会动荡不安,官办学校逐渐衰落,大儒们为了躲避乱世,纷纷栖身林泉,著书授徒。

此时的嵩阳观聚集了一批有远见、有学问的道人和学者。进士庞式和学者舒元在这里授课收徒,书院的风格从道家逐渐转向了儒家。

到了后周世宗柴荣的时候,嵩阳观更名为太乙书院,由此拉开了作为儒家书院的近千年发展史。到了宋仁宗景佑年间,太乙书院更名为嵩阳书院,这个名称一直延续到今天。

不过,更名后的嵩阳书院并没有立即出现繁盛的发展态势,相反,在宋仁宗的庆历至嘉祐年间,嵩阳书院反而遭遇了生源危机,呈现出“师席久倚,生徒尽散落”的惨淡景象。

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,是庆历年间朝廷改革科举制度,大举兴办官学,而嵩阳书院作为私学教育,还不具备和官学竞争的能力,受到冲青少年癫痫病治疗费用是多少击也在情理之中。

所幸,这样的情景维持的时间羊角风用什么药更好并不长。嘉祐年间,嵩阳书院所在的登封来了个新知县,他的名字叫钱衮,是个热心教育、致力兴学的好官员。看到所辖地的老牌学校竟然难以为继,钱衮想方设法敦促本地优秀的学生前来就读,同时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,一番努力后,嵩阳书院终于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。

03

不久以后,嵩阳书院迎来了与它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两位大人物——二程兄弟,明道先生程灏和伊川先生程颐。

在这个融合了儒释道氛围的地方,二程兄弟发展学说,广收门徒,各地的学者慕名而来,很多的时候有生徒数百人。除了参与讲学和学术研究的活动,二程还亲自为书院制订学规以及学习考察的详细条例。

如今,我们提到宋朝的时候,往往会觉得那是个理学占据统治地位、相当沉闷的年代。其实,在北宋的很长时间内,情况并非如此。

北宋是一个思想相当活跃的时代,除了二程兄弟的“洛学”以外,还有张载的“关学”,王安石的“新学”以及司马光的“朔学”,颇有几分百家争鸣的意思。即便是程颐和程灏两个人的思想,也有很大的差异。

在二程兄弟的前后,范仲淹、张载和司马光等许多名儒,也都曾经在这里执教过,嵩阳书院作为私人传道授业的场所盛极一时。

苏东坡的弟子,著名落榜生李廌在他的一首《嵩阳书院诗》中这样描写书院的盛况:

崇堂讲遗文,宝楼藏赐书。赏田逾千亩,负笈昔云趋。

04

作为一所私立学校,嵩阳书院为何能具有如此强大的感召力呢?除了二程兄弟的个人影响力之外,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。这就要从距离嵩阳书院数里之遥的崇福宫说起了。

崇福宫的历史,比嵩阳书院还要悠久,它的前身叫万岁观(贯),始建于汉武帝的元封三年。

公元前110年,汉武帝刘彻率群臣礼登崇高山,听到山谷中有三呼万岁之声,就把这个山峰命名为万岁峰,在山下建造了万岁观。这就是”三呼万岁“这个成语的由来。

到了另一位封禅爱好者宋真宗的时代,把“观”升级为“宫”,命名为崇福宫,对宫院大加整修,并由宫廷管理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到底让什么人来管理崇福宫呢?皇上身边正当红的得力助手,恐怕是没有时间到山里搞这些事情的。可要是让级别不高,德行有失的人来掌管,向来对“万寿无疆”有执念的皇上又不大放心。

于是,德高望重但又不合时宜的朝中大儒和高官,就成了很好的选择。用当时的话来描述,是“望而忤时者,悉投闲于此”。

名义上的级别不低,俸禄照拿,又能在在嵩山秀美的风景中享受生活,著书立说,这对很多已经在新旧党争中筋疲力尽的官员颇有吸引力,而皇上也少了一些在朝堂上给自己添堵的老顽固,可以说是各得其所。

有了崇甘肃看羊癫疯可靠的医院福宫这个资深学者赋闲的近水楼台,嵩阳书院的高端师资自然就有了保障,范仲淹和司马光都是在担任崇福宫的官职时,在嵩阳书院频繁讲学的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司马光除了讲学之外,还在嵩阳书院独乐园别墅内藏书上万。他每年夏天来到这里,一边避暑,一边写书,著名的史学著作《资治通鉴》的第九至二十一卷都是在这里完成的。

05

除了名师云集之外,嵩阳书院在教学方法方面,也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,其中很典型的有两种制度。

一种制度,叫做会讲制度。主要是指不同的学派之间,老师之间和师生之间,都可以展中医是怎么治癫痫的开论辩。这种会讲制度,代表着老师并不会事无巨细地教授学生的每个方面,恰恰相反,他们会鼓励学生进行每个阶段的自主学习。

会讲制度对老师的个人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因为他们不仅要应对其他学派的宿儒的责难,还要时不时地接受学生的挑战。而学生在自学当中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,也可以在会讲的过程中得到解答,保证了学生自学的效率和热情。

另一种制度,叫代以高弟子制。也就是说,让资历老的学生去教资历浅的学生。如果老学长自主学习的时间没能好好安排,那么教低年级学弟的时候就难免露怯。

这种教学安排对低年级的学生也未必不是好事。由学长来授课,可以少一些拘谨,更能平等自由地探讨一些问题。而且,让高年级的学长给低年级的学弟授课,还能培养隔代同窗的情谊。

这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,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,仍然颇具启发。

06

遗憾的是,嵩阳书院这一次的繁盛,仍然没有持续太久。随着宋神宗变法的持续推进,朝廷把“理财”作为很重要的事务,嵩阳书院被赏赐的田地在此时被劝农使变卖,经济上陷入窘境;同时,宋神宗支持王安石主持兴学,史称“熙宁兴学”,扩建和整顿了地方官学,而私学教育的发展则受到极大的挤压。遭受多重打击的嵩阳书院,又呈现出一派断壁颓垣、杳无人迹的荒芜景象。到了靖康年间,中原地区地区烽火连天,民不聊生,嵩山脚下的书院几乎化为废墟而无人问津。

北宋以后的数百年间,二程理学通过杨时等人南传,得到广泛传播,很终形成完整的程朱理学体系而上升为官学。嵩阳书院的地位也日益显赫,历经元、明、清各代重修增建,一直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,直至终结。

然而,和此后作为官方思想程朱理学的圣地,供人观瞻和膜拜的高山仰止之处相比,更值得我们怀念的,似乎却是北宋年间,那座随着时代沉浮而几经盛衰的嵩阳书院。那里时而大儒云集,百家争鸣;时而又荒烟蔓草、少人问津,却往往能够凭借自身的凝聚力顽强生长,重新复苏。这样的场景显得更加生动而鲜活,也能给予教育人更多的启迪和感悟。

文章转载自“师之app”《教林广记》栏目,可下载安装后注册并订阅很新内容。

热门栏目